追溯食品安全,赋能连接你我
重任在肩,我们矢志不渝
重任在肩,我们矢志不渝
引言
数据洪流奔涌而至,如何让散落各处的数据要素安全有序地流动、融合并创造价值,已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。"城市可信数据空间"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基础设施,正在全国多地掀起建设热潮。本系列文章将带您深入这一前沿领域,从建设背景到技术架构,从运营模式到产业实践,全方位解读数据如何真正赋能城市未来。
打破数据孤岛,激活要素价值: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正当时
随着数据被正式确立为生产要素,我国多地正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探索,包括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、数据流通交易等实践。然而,当前数据要素的流通仍主要依赖“点对点”模式,存在效率低、成本高、安全可控性不足等问题。在此背景下,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构建可信基础设施,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数据共享与价值共创,为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一、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背景
(一)公共数据流通面临现实挑战
当前,我国各地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、授权运营和流通交易等方面已开展不同程度探索。总体来看,公共数据共享开放范围逐步扩大,并持续赋能行业应用发展;授权运营模式不断创新,已形成整体授权、分域授权、场景授权和多元授权等多种方式,相关实施规则也日趋细化。
尽管如此,我国在数据供给、互联互通、产权归属、开发利用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:
(1)数据供给方面,2023年我国仅保存了当年产生数据总量的2.9%;而在已存储数据中,约40%在一年内未被使用,大量数据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和复用。
(2)数据互联互通方面,受标准不统一、数据质量不高、结构混乱等因素影响,数据平台难以有效汇聚和贯通数据,制约了数据价值的释放。
(3)数据产权方面,尽管国家和地方层面持续完善数据产权制度,但仍存在权利主体复杂、资产登记标准不统一、法律效力认定差异大、公证周期长等问题。
(4)数据开发利用方面,部分公共数据平台存在“有目录无数据”或“有数据无价值”的现象,高质量、高实用性数据供给不足,多源数据融合程度低,制约了新场景的构建。
(5)数据安全方面,尽管隐私计算、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等技术得到初步应用,但仍受制于技术成熟度与制度配套不足,尚未实现规模化普及。
(二)数据可信流通成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功能
2024年1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数据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《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》,将“数据可信流通”列为首要总体功能,强调应在统一目录表示、身份登记与接口标准的基础上,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,突显了数据安全在基础设施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。
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作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担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。它以算力与网络设施为基础,借助可信数据空间、数场、数联网、数据元件、隐私计算平台和区块链等技术,有效连接各类市场主体,降低流通与交易成本,推动形成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。可信数据空间作为该体系中的关键环节,提供数据可信管控、资源交互联通和价值共创共享等核心服务,助力实现数云融合、多源数据融合与数据价值释放。
二、可信数据空间:为数据安全流通提供核心载体
根据《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(2024—2028年)》,可信数据空间被定义为:“基于共识规则,联接多方主体,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,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,也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。”
可信数据空间主要包括企业、行业、城市、个人及跨境等五类。其中,企业、行业和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流通交易背景下,具备优先建设的基础和可行性。
该类空间具备三大核心能力:
1、可信管控能力:对参与主体身份、数据资源及产品服务实施严格认证;
2、资源交互能力:支持数据资源高效对接与共享;
3、价值共创能力:推动多方协作实现数据增值。
通过对数据流通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、实时存证与结果追溯,可信数据空间为数据交易、收益分配与安全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三、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助力全域数字化转型
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,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已积累大量公共与企业数据。然而,这些数据仍分散于不同建设主体之间,政务数据与企业数据之间的共享机制尚未明晰。
《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应把数据融通与开发利用贯穿于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服务和运行全过程。在这一过程中,打破政府与企业间的“数据壁垒”尤为关键。全域数字化转型须紧密结合数据资产化与资本化进程,构建健全的数据生态系统。
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推动公共数据、企业数据与个人数据的融合应用,有助于构建城市级数据资源体系,支持城市建设、运营和治理体制创新。该思路与《指导意见》中“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关联贯通,实现城市重点场景业务数据‘按需共享、应享尽享’”的要求高度一致。在交通出行、医疗健康、生态保护等重点场景中,可信数据空间可作为关键基础设施,有效促进政府与企业间数据互通与共享,支撑具有公共属性和行政需求的复杂业务场景实现更高水平发展。
在明确了为什么需要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之后,我们自然要问:这样一个肩负重任的空间,究竟是如何构建的?需要哪些核心技术来确保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可控?下一篇,我们将深入技术内核,为您全面解码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的四层总体架构与核心引擎,看它如何从技术上确保数据"管得住、流得动、用得好"。